
乡愁,像一杯红酒,甜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中又蕴藏着回味;乡愁,像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愈陈愈香,离家愈久,味道愈浓。老家风物多彩多姿,令人低回留念而不能自已。很多东西都能唤起我的乡愁,最能唤起乡愁的还是舌尖上的味道。

印子粑 我越来越怀念儿时过年常吃的,印出来的,如艺术品般的印子粑,越来越怀念那种缠绕在舌尖上的香味。 印子粑粘而不腻,香而柔软,既可蒸食,又可烤食,还可和荤汤煮食。 印子粑分两种,一种是以高粱米粉为原料的红粑,红色代表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种是以粳米粉和糯米粉为混合原料的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 印子粑的制作分和米团和印粑两道工序。 和米团。将米粉放在盆里,分批加水,和成软硬适中的米团。如果太软,米团就会粘住粑印,磕不出耙,如果太硬,磕出来的米粑就会散架。 印粑。印粑的模具叫粑印,耙印为木制,每个粑印有一到个空模,每个空模只有小茶杯口大。粑印如印章,里面刻有反向的马、牛、羊、鸡、龙、犬、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长辈们常说印粑要讲究“轻、巧、快”:“轻”是指按米团用力要轻,按太紧了就黏住了,磕不下来;“巧”是指使力要均匀,耙印的边边角角都要顾及到;“快”指动作要快,整个动作要一气呵成。 我的脑海中还经常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大人们从大米团中捏出掌心大小的小米团,用手掌将小米团按入粑印中,轻按,抹平,然后一手翻转粑印,对着一块木头轻轻一磕,印子粑就掉落在操作台上,印子粑朝上的一面印有精美的图案。这时的印子粑晶莹透亮,造型美观,堪称优秀的民间艺术品。 看完大人们的示范动作,我早就按耐不住了,赶紧“磨刀霍霍”上阵。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将米团按进了耙印,可任凭我如何努力,要么没办法将粑磕出来,要么磕出来的印子粑变得面目全非了。经过多次尝试,我做出的印子粑才勉强合格,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印子粑做了一部分,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一饱口福,于是催促大人赶紧上锅蒸。印子粑蒸熟了,我捏起一个,还未送入口中,就被烫得两手轮流倒腾,不断吹气。我的窘态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咬上一小口,糯软的印子粑滑入口腔中,粑丝不粘牙齿,淡淡的米香缠绕在舌尖上,令人回味无穷。 蒸熟的印子粑小部分被当场吃掉了,大部分要拿出去晒干,晒干后放到水里浸泡,这样的印子粑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变质,可以作为年货储备,随时拿出来食用。 后来,人们觉得做手工印子粑太麻烦,就用机器取代,粑印也渐渐地被废弃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很怀念粘而不腻,香而柔软的印子粑。

苕粉肉 我的老家在大冶,大冶盛产红苕,红苕生命力很顽强,即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一样能够生长,且产量很高。在分田到户之前的干旱之年,红苕往往是老家人的救命粮,所以老家人对红苕有特殊感情,也特别会利用红苕做出花样百出的食物,如苕粉肉、苕粉圆子、红苕粉条、红苕干…… 苕粉肉是大冶乃至湖北的地方特色菜,它脆而不焦,油而不腻,咬上一口,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苕粉是苕粉肉的主要食材,记得老家人是这样加工制作苕粉的。 将刚挖出的苕洗干净,用“豆包布”(农村打豆腐用的一种白纱布)过滤出苕浆,在木桶或大胶盆放置一个晚上。第二天,苕浆会在木桶或大胶盆底部沉淀成一整块,天气晴好时,用铲子将整块苕粉铲出、打碎,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直到苕粉里没有一丝水分为止。 苕粉肉的加工分成两个环节:制作苕粉饼和回锅爆炒。记忆中,制作苕粉饼,首先在苕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盐,调开并搅拌均匀至一定的饱和度,然后用中火将铁锅里的猪油烧热,将和好的苕粉水倒入锅中,苕粉水很快凝固成饼状后,用锅铲慢慢摊平。在摊平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正反翻动,不停地往锅沿边添加猪油,防止苕粉饼粘锅。炕了一会后,用锅铲将苕粉饼抠开一个口子,如果口子里露出白色就说明还没有炕熟,如果口子里露出黄色才说明炕熟了。最后将炕熟后的苕粉饼整块拿起来放在砧板上冷却,再切成块状。 切好的苕粉块佐以肥肉、辣椒、大蒜回锅爆炒,出锅后的苕粉肉在外观上酷似红烧肉,但由于苕粉的清香和肥肉的香糯、大蒜的浓香、辣椒的辣味交杂在一起,绵软香甜、脆而不焦、油而不腻,比红烧肉更令人垂涎欲滴。
老家老辈人说苕粉肉是穷人的发明,是想吃肉、无肉吃的穷人聊以解馋的无奈之举。发明苕粉肉的先辈们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个发明却解决了富裕起来的后人们有肉吃、想吃肉却又因担心胆固醇而怕吃肉的难题。

苕粉圆子 苕粉圆子也是我很怀念的美食,很怀念那种鲜香的味道。 苕粉圆子好吃不好做。做苕粉圆子,要先用温水把苕粉拌湿,不用过多的水,里面有一半苕粉就可以,浸泡十分钟左右。将芋头或土豆去皮洗净,放蒸锅里蒸熟。将肉馅和胡萝卜、香菇、包菜颗粒一起拌匀,馅料就做好了。然后把蒸熟的芋头或土豆拿出,趁热做成芋头泥或土豆泥,再拌入浸透好的苕粉,趁热用手和成面团,压成像饺子皮那样的面片,不能过薄,过薄容易煮破。最后将做好的馅料放进去,像包包子那样做成圆子。 做好的圆子放在托盘里摊开,以免粘连。锅里加水烧开后,把圆子放进去用大火煮制。煮圆子期间可以调一个碗汁,碗里加盐、花椒油、香醋、红酱油、辣椒油、香油等。待圆子煮到飘上来就可以关火,煮熟的圆子捞出,装在调好的碗汁里,也可以不用调碗汁,直接吃也是很美味的。 煮熟后的苕粉圆子形如小皮球,甚是可爱,咬上一口,鲜香无比。经过两次火的苕粉圆子的皮有点硬,不好吃,所以要吃多少煮多少。既可以包多少煮多少,也可以一次多包些,当场煮一部分,其它的放到冰箱里速冻。 记得读高中时住校,校门口有时有小摊卖苕粉圆子,一元一个,我会买一两个打打牙祭,虽然没有妈妈做的好吃,但聊胜于无吧。 每次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妈妈总会做一些苕粉圆子。苕粉圆子虽然好吃,可我们一次也吃不下多少,我们一家三口的最高纪录是我五个,我爱人三个,儿子两个。 离开老家多年,我品尝过很多美食,还是对老家还是对老家的印子粑、苕粉肉、苕粉圆子情有独钟。这份沉淀在舌尖上的香甜味道,何尝不是我这位游子对老家念念不忘的一份眷恋呢? 作者简介:谢正魁,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孝感市作协会员,中学教师。作品散见于《孝感日报》《孝感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