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交接之时,天清气朗,水丰草碧。如果把乡愁的味道按月划分,我觉得清明时节乡愁应该是苜蓿菜。 苜蓿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一种植物,品种很多,在南方既是草,也是菜。我的家乡处于府河、滠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河湖纵横,田原交错,清明节前后,苜蓿此时破土而出,肥美多汁,香嫩无比,人们非常喜欢吃苜蓿菜,也把这种野菜叫作“三月菜”,意思是农历三月左右吃的主蔬菜。 苜蓿又名连枝草、风光草、金花菜,形状有点像北方的三叶草,不同的是苜蓿开的是金黄色的小花。每年农历二、三月间,苜蓿在我家乡的河堤、草甸、果园、滩涂、原野甚至篱笆旁露头、伸枝、开花。苜蓿开的黄花小而圆,总是成片的在一起,特别是在河滩上,苜蓿花在春天的暖阳下,像是魔法变出来的花园,散发出金灿灿的神秘光泽,像金丝编织的地毯,像映在大地上的银河,身旁的碧草连天,河道蜿蜒,柳岸绵延,暖风习习,静得自己的意识都不愿游走。

采摘苜蓿菜最好的时节是农历二月中下旬和三月初,伴随着桃花汛,苜蓿在水丰光足的作用下,叶厚茎肥,鲜美无比。采摘也有讲究,要找那些刚有花骨朵或没有花骨朵的,不要连根拔,轻轻用拇指和食指掐头,不费力就能够取下的才是佳品。开花结子和掐不动的就真是草,就像荠菜开花后一样,不能作为炒菜,所有在南方也叫“草头菜”。苜蓿耐旱,生长的地方一般没有沼泽和淤泥,安全有一定的保证。大人们边采摘边聊天,累了坐在草窠里晒晒太阳、发发呆,看天上的白云和时不时起降的飞机,看一下悠悠的河曲和牛群。小孩们嬉闹打滚,皮的拿着铲子到处乱扎,放风筝应该是他们的标配。 苜蓿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消炎止咳、利尿健胃、生津祛毒有一定效果。特别是人们经过正月里大鱼大肉的生活后,苜蓿能够很好地清理身体里的油腻和食物残留的毒气。苜蓿的做法很简单,清炒居多,只用油盐即可,加少许蒜末更能增香。苜蓿的味道有荠菜的甘甜味,但多出了鲜嫩,入口即化;有小白菜的多汁肉口,但多出了香甜,清香四溢;有芹菜和茼蒿的清香,但多出了醇厚绵和。

我父亲有另外的烹制方法。他用米粉拌着苜蓿菜清蒸,有时还在里面加上我们当地的一种类似长江刀鱼的叫做赏目雪(杉木屑)的小鱼。无论是清炒的还是清蒸的,苜蓿菜那带着春天气息的清香和甘甜如此诱人,少年时的我每次都是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父亲一边在旁边看着我不停地往嘴里塞苜蓿菜,一边说这个菜是“三月菜”,是春天里最好的美味,让我多吃点。如今父亲已经离开了14个年头了,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清明节不便于回乡拜祭。我想:“桃花清明落,梨树已挂果,流律有歇时,亲恩续难可”,对亲人的感恩不会因为身不由己的困难而淡薄。 苜蓿菜,三月菜,乡愁的味道。
作者简介:刘刚,文学爱好者,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