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孝感作家网[官网]!

张晓霞:在地域性书写中构建哲学审美——评张艳霞散文集《水润梦泽》

发布者:pxqsb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5-09-15
 

  云梦县作家协会主席张艳霞的散文集《水润梦泽》于2025年7月出版,这是她出版的第二本文集。全书以四个专辑为经纬,每个专辑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共同织就一幅小城生活立体画卷。第一辑《我与一座城》是骨骼,勾勒出岁月的轮廓;第二辑《小城的微光》是肌理,细腻描摹小城人物群像;第三辑《时光里的絮语》是血脉,让记忆在时光中低语;第四辑《品人间烟火》则是灵魂,从舌尖上的美味中提炼出最朴素的人生哲学。

  散文的地域性书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更是文化传承、社会认知与全球化互动的关键纽带。不同的作家会将乡土置于时代背景中,通过细腻描绘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民俗等保存地域文化。家乡的地域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使得作家的文字带有一种无法复制的“地气”和“味道”,丰富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

  张艳霞所居的云梦县,即云梦大泽,曾经是浩瀚无垠的古代湖泊沼泽群,有一种天然的、壮阔的韵律感。这种极致的水润状态,滋养了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渔歌唱晚以及比比皆是的古植物古动物,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的水韵世界,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想象,屈原行吟泽畔,司马相如作《子虚赋》。随着自然淤积和人类垦殖,云梦大泽一步步萎缩,最终“沧海变桑田”,成为了今天的云梦县。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时光在流逝,对家乡的情感却愈发深厚。

  《散落在时光里的金色花瓣》,是2019年我为她的第一部文集《奔跑的向日葵》写的书评,该文集记录了作者日常生活的点滴和感悟,其向日葵般阳光的心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曾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六年过去了,这朵轻盈绽放的向日葵,背负着甜蜜的负担,仍以奔跑的姿态,在秋天的风霜中稳步向前。她运用她那略带沧桑感的笔调,以“我”与家乡小城的羁绊为主线,通过四个不同侧面的专辑,由宏观到微观、由外在观察到内心感悟层层递进,如老友重逢般叙述小城的人文风貌与生命哲学。

  第一辑《我与一座城》,作者首先建立“我”与城的时空关联,书写小城的地理脉络、历史沿革与“我”的成长轨迹交织和时代的更迭。

  写家乡的题材有很多,写法也各有千秋。有写现实的、具体的家乡,如她写家乡景致“桂花潭”“梦泽湖”“曲阳河”“楚王城”,蕴含秦楚文化的“卧鹿立鸟”“中华第一长文觚”“东汉陶楼”“皮影戏”。再如写《我与一座城》,作者通过从小学到中学的个人成长与城貌变化的双重叙事,进而由衷感叹:“几十余载春秋,我与云梦城朝夕相伴。它的一草一木,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之中。我为它的每一次蜕变而感动,更为它日新月异的风采而自豪。”

  也有写文学的、抽象的家乡,通过提炼、夸张、融合甚至虚构,将真实的家乡升华为一个文学意义上的“王国”。如写梦泽湖的云、雨后听哇、小城月色,还有《家在涢水边》,作者以流经小城的涢水写城河春秋:“一河涢水,将天空、高楼、树木、人影沉淀下来,剪切成一帧一帧的画作。天是柔软的天,水是多情的水,云影、水色、鸟声、蛙鸣、鱼跃,暮色里织成多种生命的意象,呼唤着一个苍茫而遥远的时代,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代,那是涢水人家、悠悠古泽的梦里水乡。”作者书写的这个王国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了一个探讨人性、时代、命运等普遍议题的舞台。

  家乡,是素材与故事的源泉,有取之不尽的的“矿藏”。在第二辑《小城的微光》中,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瞬间。

  作者的家乡,就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鲁迅的鲁镇,它提供了一个完整、自洽且独一无二的世界体系,供作者不断地开采和挖掘。象潜心制药的博士企业家、“做百年民企”的董事长、云梦鱼面制作手艺非遗传承人、回乡创业的家纺工匠、点亮民间艺术之光的皮影艺术家、援非医生,每篇聚焦具体人物,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熟人”。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方火明先后6次为家乡的金义大桥、两河口大桥、桂花潭大建设捐款、捐物。方庙村修涵闸、建小学、修环村公路、为学桥校捐赠图书、贫困家庭求助等,集财务总监黄文玲对每一个爱心故事如数家珍。”这些细节刻画饱满,见微知著。

  家乡又是各色人等最集中的展示场,作家接触过的大小人物故事都成为日后作品中人物的雏形,象民宿酒饮主理人、手工织染专利代理人、上门维修师傅、木匠师傅、下岗女工、养花女、剃头匠。也关注小人物、小故事的温暖与尊严,象《一朵向晚的花》:“这世上总有一些人遗而独立,是向晚而开的花,带着阳光的温度和青草的气息;是九月菊,独傲于世间之外;是清茶,守候红尘之外的安宁、明亮。这世上,有的人,自带光芒,生命状态无比鲜活生动。让人的目光,无论离得多远,会不由得被她所吸引。我想,春姐就是这样的女人。”

  家乡的一砖一瓦、方言土语、风俗习惯、邻里关系,都是作者血肉丰满的细节库,象《一棵老树的归宿》:“把老树捐给政府,用于楚王城遗址公园建设,是老杨为老树寻到的最好归宿。……儿子开车回来接老杨,老杨的背愈发向偻,颤颤巍巍地走向树,双手轻轻抚过老树干、枝丫、枝叶,驻足凝望许久。”这些无法靠想象凭空捏造的细节,拥有撼动人心的真诚力量。

  第三辑《时光里的絮语》,作者关注记忆、梦境、遗憾与怀念,更私人化、内心化的表达,语言更具诗意和哲思性。

  家乡奠定了作家情感的基调和精神世界的底色,它决定了作者“为何而写”的深层动机。爱、恨、眷恋、逃离、怀念、批判……这些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都源于与家乡最初的情感连接。如《梦回老家》,“我依旧会间或在周末回家”,虽然老家当初是作者自己立志离开的,“这四十年,那个村子一直都活在我身边,它活在我血液里,活在我的灵魂中。”写作,成为了作者探寻时光沉淀下情感记忆的方式:是为了致敬也是为了怀念。

  作者最初关于善恶、美丑、是非的观念,无一不是在家乡这个人情社会里形成的,如《误入早集》:“在摊主们帮助下,我终于突破重围,成功脱困。那一刻,我如释重负,虽然仅行驶了不过百米的距离,却仿佛耗尽了一身的力气。”作者的写作视角、反思与批判,都深深烙印着家乡的痕迹,“这个清晨,我误入早集,又仓皇逃离。集市很快恢复平常,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但生活还会像海水一般,总会有潮起潮落的时候。”

  还有两代人之间未曾说出口的理解与和解,承载着家庭记忆与时代印记,如《母亲的庄稼》,“母亲生气了,不理我们,我们也生气了,但是还得理她。”母亲在父亲生病以后,一边照顾父亲,还要一边往地里赶,生怕冷落她的庄稼。作者每每经过这里,就会“无来由地想起,母亲曾在这里锄过她的地、拔过地里的草、浇过她的庄稼、照顾过她的病人、打扫过她的屋子,想念过她的孩子。突然间,我的眼睛潮湿了,原来我们都是母亲的庄稼。”在家乡,作家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如何从日常生活里看出哲学,品出亲情的味道。

  第四辑《品人间烟火》,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命哲学,从具体事物中感悟人生哲理。语言平实中见深度,展现生活本身的哲学意味。

  如《云梦早酒》,源自生命体验的文字,在最喧闹的地方看见最真实的生活,“清晨,小城街头巷尾遍布早点摊,满大街买早点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热闹非凡……。曾有网友分享过在云梦‘过早’30天不重样的视频,足见其丰富多样。”以至于“许多外出云梦人,无论离家多最怀念的都是云梦‘过早’的味道。”而作者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我常去儒学街上吃三鲜豆皮,那里有许多不起眼的小店和摊多是夫妻搭伙谋生,各有分工,男人负责做早餐,一人料百味,一味总关情;女人打下手帮衬,外加售卖、餐后收拾等。”这种从细微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在家乡练就的独家本领。

  作者的散文书写不仅是地理的,更是心理的和精神的。当她品评“人间烟火”时,其标准内核正是故乡赋予她的那套最初的生活哲学。《洗手作羹汤》是作者在炊烟升起时,从自家厨房飘出的气味中细品百态人生,“饮食对于我们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箪食,一瓢饮,它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其中充斥着无尽的爱与温暖。”甚至知道母亲做的饭菜不一定能称得上色香味俱全,但吃起来依然觉得口齿溢香,因为,“一家人围坐在起,在自己熟悉的家里,那种温馨与惬意的氛围,是餐厅酒店绝对感受不到的。”

  再如《冬日食事》,作者在一个冬天与友围炉,既有酣畅淋漓,亦有深刻回味。“那年冬天,在武汉的闺密家中,我与两三老友围坐一桌吃火锅。”然而,“那又麻又辣的滋味让我们眼泪汪汪的,但我们还是一个劲儿地说好吃。”足见冬天围炉夜话、吃火锅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乐事,“和有趣的人、有趣的灵魂在一起,即使是最平凡琐碎的日子也能过出别样的味道。人到中年,不再扭捏作态,淡泊、随性自然便是最好的生活态度。”慢节奏的日常琐碎,不仅暖了胃,暖了心,还让友情在滚烫的汤汁中得以升温。

  《青梅煮酒》则是作者日常用心生活的一种雅致情趣。“自酿梅子酒,耐心地将青梅同米酒缓缓地与时间融合,待到梅子变色时,梅入酒中,酒渗梅香,像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在场因缘际会中邂逅,便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从此开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相依,相互欣赏,彼此成就。这个过程中,青梅由青涩到甘洌,正如人从懵懂无知到人情练达,每次变化都意味着再次成熟。”青梅的酸与酒的醇相结合,传递出一种对时光的细腻感悟,一种顺应自然、品味季节更迭的闲适生活态度。

  散文集《水润梦泽》从具体的“一座城”写到抽象的“人间烟火”,完成了从记录到品味再到升华的过程,最终从一个人的起点,构建出能引发所有人共鸣的艺术世界—“人间烟火”。

  张艳霞给我这本书时曾深表遗憾:因本文集去年就在出版社排队,其间,她对文集书名和其中的部分文章不满意,想撤换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诚然,成熟的作家并非只写家乡,但会用家乡赋予她的那双眼睛去观察整个世界,探讨传统与现代、离去与坚守、变与不变。但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家乡的理解不同,书写出的面貌也不同,从而形成一部立体的、不断演进的精神自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动人处在于,作者书中没有刻意怀旧的伤感,只有对生活本真的虔诚记录,那是一种从容与深情。

  如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言:“我们并非因为时间短暂而无法尽力,而是因为无法尽力才觉时间短暂。”中年的奔跑,正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活出无限广度的努力。是为了让籽实更饱满,为了在奔跑的过程中,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出去。

  秋天的向日葵,色泽最为浓烈金黄,愿这朵人生也迈向新征程的向日葵依然保持内心炽热,因成熟而走向自由,在限制中奋力拓展边界,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张晓霞,孝感市作协、评协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第七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偶有获奖,有多篇作品入选多种版本。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委老大院办公5栋4楼   432000
鄂ICP备2024079878号-1   鄂公网安备000000000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孝感作协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方一文化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总编微信
Copyright © 2021-2030   孝感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楚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