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短篇小说 回首2024年湖北文坛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呼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与民生问题,在各自最为熟悉切身的领域深度掘进的同时,又融入创新性与先锋型元素不断突破,留下了诸多可圈可点的个人佳作,成就了硕实累累,异彩纷呈的创作现场。
周芳的短篇小说《青鸟》讲述了发生在矿区的故事。小说中青鸟是一个隐喻,它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希望、幸福和梦想。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矿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内心的纯真与梦想。通过青鸟这一意象的塑造,小说传达了对于梦想、希望和幸福的执着追求。
万雁中篇小说《布局》讲述了夏萤遭遇一次诈骗电话的经历,夏萤自认为一切处理得不留痕迹,但是最后丈夫邱天却知晓了一切,暗示了她的诈骗经历似乎是丈夫精心设计的“布局”。小说深入探讨了家庭、婚姻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揭示了现代人在情感和生活中的困境与挣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选自《时空叙事下的心灵内转与艺术探索——2024年湖北中短篇小说综述》 长篇小说 从整体上看,2024年的湖北长篇小说以强劲之势诞生了系列重要文本,获得广泛关注。……周芳的《膏矿叙事》先后入选“世纪好书”2024年8月榜和“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第5期十部好书。这些小说书写的对象和审美的趣味各不相同,但却共同致力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时代的对话,以后撤的姿态追问当下,朝向未来。
从题材上看,周芳的《膏矿叙事》(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李修文的《猛虎下山》有相似之处,都写到上个世纪国企改革的历史和工人群体的命运,但内在肌理却大相径庭。相对于《猛虎下山》“不疯魔不成佛”的天马行空,《膏矿叙事》则是浸润其中不能自拔的深情怀旧。周芳以非虚构写作见长,她的《重症监护室》和《在精神病院》等非虚构对非常态人生的关注产生过广泛影响,《膏矿叙事》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非虚构”到“虚构”,从书写“非常态”人生到书写“常态”人生,表达形式或许有转换,书写对象也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周芳始终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及其与时代的关联。《膏矿叙事》共八章,每章正文后附“补录”,正文以从矿工成为大作家的陈栋梁为叙事人,以一系列旧时人物小传讲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和时代浮沉的故事,补录则以21世纪的当下视角再次回望和对话历史中的人和事,小说由此构成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站在当下被网络社交和快速节奏裹挟的时代往回看,小说中那些文学青年一摞摞退稿信都无法遏制的写作热情和以文交友的会心时刻,那些月光下背书解题时的未来憧憬和绿皮火车的悠远记忆,那些江湖儿女的血气方刚和爱恨之间的炽热情怀,共同编织着那些从前的时光,是如此令人迷恋。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人生各异,聚散离合间,或辗转腾挪,或无奈认命,或改头换面,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被缅怀的过往,因为“被遗忘的人也是人”。正如小说后记里提到奈保尔的那句话:“我从我的过去而来,我就得写我所来之地的历史,写那些被遗忘的人。”小说中贺小果、贺建斌、陈北山等人物经历了中国改革历程最初的风云变幻,那里有一代人的青春和信仰,也有一代人的梦想和希望,当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散时,人性的微光和温暖却从未褪去,他们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神往。就像如今的大作家陈栋梁,虽然得了文学大奖,但喧嚣过后的心病无药可医,他“逃回旧时间,逃回五矿,看到了十九岁的陈栋梁”,那时“陈栋梁在两百米深的井下挖石膏,他靠着竹林里任何一个坟堆都可以入睡”,内心艳羡不已。
这是周芳用文字筑起的纪念碑。周芳在后记中坦言,她“无意于史诗英雄的碑,它不过一粒芥子”,但历史的长河不正是这一粒粒芥子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命史交汇而成的吗?国企改革仍在探索中,那个辉煌的时代已成过往,一代人的青春好年华也已消散开去。但有了这座文字的纪念碑,一切就都还在。五矿变成了废墟,但在废墟上建起的膏矿博物馆和像文艺圣地一样的良宵会大讲堂,都是历史的明证,是一代人的生命回响。——选自《以后撤的姿态追问当下——2024年湖北长篇小说综述》 诗歌综述 湖北的诗歌写作,无论是从传统还是从代际而言,都有其优势。然而,也许湖北诗歌一直以来都追求的是世俗的一面,而不是像有些诗人那样剑走偏锋,审美中过度“世俗”的一面,的确影响了湖北诗歌在更让人感觉惊艳的维度上获得独特的现代性。
燕七的组诗《套月亮的人》(《长江丛刊》2024年8月号上旬刊)皆围绕生活中的场景展开,比如诗人在《来过人间》里感慨奶奶的名字不为人知,自己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但“春天时/野花和着流水低声歌唱我在它们中间”,则表达出作者心中的豁达之情,生命虽会消逝,但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李汉超的诗集《尘世手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4年8月版)是对“尘世”进行书写,并以口语化的方式记录了诗人在日常中的所闻所感。在这本诗集中,诗人深入到神话、宗教和自然意象层面,并在传统符号中发掘当代的精神内涵。此外,湖北诗歌也有意识地在新时代主题下为地方性开掘新意。《长江丛刊》在2024年以增刊形式推出了“湖北河湖长专号”,范小雅等诗人切入“汉水”,直击荆楚风物的江水命脉,并以昂扬的修辞为“河湖长”命名。——选自《现场感、记忆史与探索中的未来诗学——2024年度湖北诗歌综述》 文学创作综述 2024年,湖北作家以积极姿态深入生活,投身到新时代相关议题的创作中,聚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大主题,深入挖掘人们的精神世界,创作视野上既立足当下,又回溯历史、放眼未来,艺术技法不断拓展创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力图走得更加宽广、开阔,整体态势呈现蓬勃生机,创作活力持续迸发。
《膏矿叙事》是周芳的首部长篇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时代发展为背景,聚焦国企改革与打工潮兴起的历史节点,通过湖北应城石膏矿区人的命运更迭与精神蜕变,折射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面对汹涌而至的时代浪潮,工人们被裹挟其中并做出不同的人生抉择,小说以人物群像串联故事,通过贺小果、邱红兵、刘青松等不同角色的跌宕人生拼贴出矿区全貌,既强调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缠绕交织,更着力刻画矿区儿女面对爱情、金钱、信仰冲突时的选择,展现其“金子般的情义”与“人活一口气”的生命哲学。小说笔墨细腻、视野开阔、层次丰富,为矿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留下了生动的记录。
燕七的《找翅膀的人》等诗集,多从日常细节入墨,表达对于生活与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周耘芳的《会唱歌的玄坛村》等聚焦湖北富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民俗文化或民间艺术,如大悟县玄坛村坚持19年举办的农民艺术节等,作家不以猎奇心态对待这些来自传统乡土的艺术形式,而侧重挖掘它们在新时代的新颜新貌,揭示政府层面的引导、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市场营销的助力,使民间艺术得以创新性的发展并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彰显为更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文化标签。——选自《在时代浪潮中淬炼文学新质——2024年湖北文学创作综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