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孝感作家网[官网]!

徐润:泥土深处的史诗——徐克栋《农人》中的乡土记忆与时代回响

发布者:pxqsb 点击次数:472 发布日期:2025-04-19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乡土叙事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从鲁迅笔下的鲁镇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代代作家用文字构建着中国乡村的精神图谱。徐克栋的长篇小说《农人》以其独特的“农民写农人”视角,为这一谱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历时十年打磨的作品,以1992年至2019年的大别山地区立山县为时空坐标,通过柳、付、谢三族三十多位农人的命运浮沉,不仅记录了中国乡村近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更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农人与土地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真实扎根”,正是因为作者徐克栋本身就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农人”,他的写作不是俯视的观察,而是内生的表达。

  《农人》的叙事结构堪称精心设计的乡土史诗架构。作品采用“一纵两横三穿插”的叙事策略,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的乡村世界。“一纵”以时间为轴,将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变迁尽收眼底;“两横”以城乡空间为纬,展现了农人在城市化浪潮中的进退维谷;“三穿插”则通过柳家大湾、付家湾、石桥湾三个村庄的交错叙事,呈现了不同农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历史纵深感,又拓展了社会横截面,使作品具有了“乡村志”的文献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克栋通过柳家“猛、勇、刚、强”四子不同的人生选择,巧妙地展现了农人面对时代变革的多元应对:柳猛、柳勇的进城致富与回馈乡里,柳刚的扎根农村建设合作社,柳强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四种路径几乎涵盖了当代中国农人的所有可能性。这种结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理解,更展示了一种全景式把握时代脉搏的文学野心。

  《农人》中的人物群像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农人谱系,从老秀才柳儒到新生代柳阳,三代农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柳儒这一形象尤为动人,这位“一世免费治病”的老中医,最终却“医生不自医”,饱含了作者对传统农人命运的深刻悲悯。而柳顺一家的遭遇更是集中展现了农人面对现代性的阵痛:妻子患病,子女们或打工、或外嫁、或务农、或参军,这种家庭的分化正是中国千万农村家庭的缩影。徐克栋塑造这些人物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呈现他们的选择与困境。如谢光远因拖欠提留款被拘死亡,继而引发柳海华自杀的连锁反应,作者在此并未停留于对基层治理的批评,而是深入揭示了制度与人性的复杂纠葛。这种不回避矛盾又充满同理心的写作姿态,使得《农人》中的人物具有了超越类型的真实感。

  在文化表达上,《农人》展现了中国乡村深厚的民俗底蕴和精神世界。小说起笔于祭祀车神的场景,通过对小满祭祀活动的两度描写,徐克栋将农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刻画得淋漓尽致。“立山起龙”的传说与柳传声跳河自尽的悲剧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迷信思想对农人精神的桎梏;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族谱记忆,则勾连起农人迁徙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打工潮。这些文化元素不是简单的民俗陈列,而是有机地融入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之中。徐克栋对“腌咸菜”、“揭短”、“周情搭礼”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对民间土话、民谚俚语的娴熟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呈现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的现代嬗变,如从“节育少生”到“天价彩礼”再到不婚不育的观念变迁,这些观察使《农人》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深度。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农人》的社会批判维度同样不容忽视。徐克栋以农人的眼睛观察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从袁爱红“因病至贫”反映的医疗困境,到谢光远事件暴露的基层治理弊端;从柳贵海由免职到享乐的蜕变,到田地撂荒与合作社兴起的农业变革;从资本积累者的移民国外,到新生代农人的乡土回归——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幅转型中国的浮世绘。作者没有回避农村的阴暗面,但批判中始终保持着建设性的温度。如通过“官桥”与“民桥”的对比,探讨了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的可能;通过对柳刚组建合作社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这种既直面问题又怀抱希望的写作态度,使《农人》超越了简单的暴露文学,成为一部有疼痛感也有温度的时代记录。

  从文学传承来看,《农人》延续并发展了中国的乡土文学传统。如果说鲁迅开创了“批判国民性”的乡土叙事,沈从文构建了“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想象,那么徐克栋则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的当代乡土书写。与贾平凹《秦腔》中的乡村挽歌不同,与余华《活着》中的生存苦难也不同,《农人》展现的是农人自身的韧性与能动性。徐克栋的创作经历——从《落寂红尘》的打工者辛酸到《日照清风》的亲情故事,再到《农人》的乡村史诗——显示了一位“草根作家”的成长轨迹。

  《农人》的文学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将家族史扩展为社会史。徐克栋笔下那些“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人形象,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隐喻。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一切时,《农人》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乡土档案;当农业文明日渐式微时,这部作品成为一曲深情的乡村挽歌。书中那些“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又最终“回哺农人、回馈故土”的情节,暗示了作者对农人与土地关系的辩证思考——真正的扎根不是固守,而是在出走与回归的辩证中找到精神的归宿。

  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在文学创作日益浮躁的今天,《农人》这样历经十年打磨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或许在语言艺术上还有提升空间,在叙事技巧上还能更加精进,但它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人的理解、对时代的思考,已经使它具备了“真金白银”的品质。当未来的读者想要了解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时,《农人》必定会成为一部不可绕过的文本。这部作品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真正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故事,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在文学的长河中日久弥新。

  作者简介:徐润,湖北大悟人,现定居广东。系广东省作协会员,著名诗人、资深编辑,现就职于《清远日报》社。出版有诗集《心香》、杂文集《我说谁了》等。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委老大院办公5栋4楼   432000
鄂ICP备2024079878号-1   鄂公网安备000000000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孝感作协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方一文化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总编微信
Copyright © 2021-2030   孝感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楚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孝感网站建设▪创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