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自肺腑的呼唤
——读程文刚的诗《落屋》
落屋
傍晚,
在斑驳的巷道里,
婆婆呼唤着我的乳名。
“东南西北,黑了回呀!”
嘶哑的声音,
从东头传到西头。
蹒跚的步履,
从南边赶到北边。
而我就在家中的母床上,
只是高烧四十度,
婆婆是在招我的魂魄落屋。
命,算是被捡回了,
可婆婆却走远了,
很远很远。
只在一念之间,
祖屋的神龛上,
多了一方慈祥。
许多年后,
我跪拜后山的坟茔。
培上新土,
植半坡春思,
用秦隶和魏碑,
刻下最吉祥的门牌。
对着极目处呼唤着——
“东南西北,黑了回呀!”
我们小时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孝感农村流传一种“招魂术”:小孩子感冒发烧、精神恍惚,家里的长辈就在黄昏时分,游走于塆里的巷道间,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东南西北,黑了回呀!”乡里人信奉,孩子发烧精神恍惚是他们受了惊吓,魂魄丢失在外面了。呼唤可以招魂归家。乡里俗称回到家里为“落屋”。这虔诚的祈唤,往往一两天内即可退却病孩发烧迷糊的症状,似乎屡试不爽,于是此风得以传承。
诗人程文刚先生,以此题材写诗《落屋》,收录于他的诗集《瓦缝里掉下的诗》。
开头叙写祖母为我招魂落屋安神。创设了古朴乡村里黄昏时分祖母满塆虔诚地、深情地呼唤孙子游魂落屋的情景。读者感同身受,如在其间、如闻其声,极易共生同感。婆婆的招魂是发自心底的呼唤,也是无可奈何的祈祷。天若有情,其好生之德也会被激发,助力婆婆的孙子度过此番大劫难。
孙子痊愈了。他长大了,强壮了,成人成才了。慈祥善良的婆婆为了儿孙后代,在不断奔波中渐行渐远,直到走得很远很远。婆婆的呼唤声萦绕在小塆里,她慈祥的面庞挪移到了祖屋的神龛上。婆婆从来没有远去,婆婆永远在我们心里。斯人已逝,斯风未泯。婆婆对子孙后代的保护、照顾和疼爱的遗风,从来不曾间断,不断在发扬光大。
诗中不着痕迹讲述祖母从容不迫地远离我们。言简意赅,一句“祖屋的神龛上,多了一方慈祥”,由虚及实,摹写中国祖母平凡的归宿,留给读者极其丰富的想象。每个人读到此处,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婆婆。婆婆一幕又一幕的温暖,激发一波波暖流冲击我心,叫我如何不感念?
清明时节,大家聚首在祖母安息的地方,庄严地奉上祭礼,焚香拜忆婆婆。子孙们一如她老人家那般地深情地呼唤。他们呼唤婆婆落屋,无论离家多久,不管身在何处,“东南西北,黑了回呀!”
诗的结尾,如同一幕荧屏,扣住清明时节人们对先人的追思,播放自家祭祀先祖的经典镜头。最后回用婆婆发自肺腑的呼唤,表达对婆婆的无尽追念。“东南西北,黑了回呀!”一声呼唤,透彻人心,催人泪目。这是对祖母落屋的呼唤,又何尝不是在呼唤我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落屋?
《落屋》既情感真挚又含蓄隽永。它激发和升华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祖母的感念与追思,启示人们对基本人伦要笃信笃行。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入诗入境入情。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引起读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当年曾经曲中人,初聆何解曲中意?
读此诗,最容易联想到的是余光中的《乡愁》和黛妹的《一碗油盐饭》。三首诗都是情真意切、情景简约、一波三折、结尾时于无声处把人的情感带入突袭的触动和深深的震撼之中。三首诗,确有异曲同工妙,思想感情上又各有侧重,表情达意时却各具特色。尤其是《落屋》,借助乡俗俚语,化用影视笔法,紧扣新时代脉搏,推陈出新,自自然然不着痕迹。《落屋》,落屋!
作者简介:殷亚昌,就职于孝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