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刘碧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总书记的这番话,指出了文艺工作的真谛,也反映了我们文学工作者以及本刊同仁心心念念所追求的目标,相信长期浏览本刊的读者们,都会有所体验,当你在读到本期的时候,其体验将会更加深刻。
本期“名家有约”栏目,刊出了我省知名作家刘正权的小说《代代出诸侯》,刘正权以小小说扬名于文坛,没想到其短篇小说也写得如此行云流水。小说有很多看点,有很多的精彩和迷人之处,但我以为,小说有一层最大的、也是最引人深思的隐喻,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抒写,使这篇作品具有了一种较高的视野和格局,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优秀作品的基本内蕴。
小说的要素,一是语言,一是人物形象。本期小说栏目中的几篇小说,语言皆有特色,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在《四百与彼得》中,四百的勤勉、自食其力以及热情、快乐,彼得的真诚与忠于职守,都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在水一方》、《蓝蝴蝶发卡》、以及张艳霞的小小说三题,都在人物描写上具有独到之处,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水一方》这部品,读起来更有一种作者在回望中重构故乡的感觉,尽管结尾有点类型化的现象,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人公对青山绿水的保护坚守,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散文创作,往往被许多作者视为最轻松的写作形式,其实不然,没有生命的投入,感情的温润与心灵的渗透,肯定写不出好的散文。从本期散文作品来看,不论是谈美食、谈走山、谈卖鱼还是探访外公的小山村,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至深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引起我们与之相同的共鸣。
本期诗歌的意象十分充沛,为增强作品的内涵起到了极大的效果,我们只看这些标题:“蹲守在风的眼睛”“月亮是一座遥远的山峰”“这个院子很大,也很小”“马背上的时光”,从这些句子里,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意象扑面而来,不能说意象运用多就是好诗,但没有意象的诗,一定不是好诗。因此,仅仅读了这些标题,就值得把这些诗读下去。
喻长亮是我市新近崛起的代表性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从乡土写作出发,以平视的角度,叙述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世道人心(张世鑫语),在一定的社会层面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了著名作家曹军庆等人撰写了一组评论文章,对喻长亮作品的创作道路及其特色予以解析,以推动我市小说创作以及评论的进一步繁荣。

卷首语 · 主持人>刘碧峰
名家有约 · 主持人>方东明
代代出诸侯(短篇小说)/ 刘正权
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评论)/ 刘碧峰
小说视野 · 主持人>朱道能
四百与彼得(短篇小说)/ 陈 敏
在水一方(短篇小说)/ 周耘芳
蓝蝴蝶发卡(短篇小说)/ 沈婉梅
小小说三题 / 张艳霞
散文世界 · 主持人>周芳
粤食记 / 甘武进
卖鱼 / 吴国华
寂静的牌楼村 / 赵小燕
走山 / 郑能新
诗歌星空 · 主持人>章凌霄
蹲守在风的眼睛(组诗)/ 李新新
月亮是一座遥远的山峰(组诗)/ 楚高丘
这个院子很大,也很小(组诗)/ 李巧莉
马背上的时光(组诗)/ 晨 叶
评论天地 · 主持人>万雁
不事张扬的写作者 / 曹军庆
平视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 张世鑫
空心化与地方性写作的坚守 / 杨深林
槐荫看台 · 主持人>张翠苹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