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志是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直面的是社会现实,观照的都是底层民众。他一直将笔触伸向现代乡村中的普通人、小人物,逼真而深刻地反映出了他们面临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外乡人》《风水宝地》《春早的爱情》《老胡那点事》《夜行记》等都是他近年来现实写作的代表作。小说多是对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当下社会世情实况的一种描摹和刻画,有着对现实强烈的关怀意识和深邃的思想审视。他的新作《走投何处》又是一篇农村题材现实写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母亲的葬礼这一当地农村带有浓郁地方风俗的日常事件,反映出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隐藏在社会地位和金钱背后的婚姻、家庭、姻亲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情世态。
《走投何处》的素材选用了母亲的葬礼这个短暂的时间截面,放弃了过多的事件、过程描述和场面堆砌,构思简约却隽永悠长,回味无穷。叙述方式平淡、平静、平实,却具有很强的穿透性。通过葬礼这个简单的场景,用一个时点去展现深邃和久远。故事通过姻亲关系中为数不多的人物行为和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现实和生存状态。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在情节构造上采用了分镜脚本式写法,在有限的时空里进行多维度表达,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既视感。文笔干净简练,而内在情感丰盈,有自己独到的表达技巧和叙事风格,别有韵味。
一、细节的真实性淡远简约的叙事风格
杨明志的小说文字宁静,叙述风格恬淡。不痛不痒的句子,不急不缓的情节,却从不拖泥带水,又注重了细节的刻画和场景的渲染。形象生动,富有穿透力和表现力;流畅圆润,自成方圆。十分安静却又直入人心,让人能够有耐心下去。他从来不去虚构那些跌宕起伏,或者离奇诡异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些平实淳朴人物语言和不引人注目却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情感、生活、命运置放其中,用锐利的眼光、深刻的体察与体悟去书写,让读者感同身受,浮想联翩,继而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在无形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都必须具备不俗的语言功力和叙事技巧。他善于察觉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市井百态,用他那质朴文字和幽默冷淡、优雅细致的叙事方式去呈现复杂多变的人性和灵魂。
“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从千里之外急忙往家赶,一路心事重重。终是在夜色笼罩时跪在母亲的灵前。磕头烧纸流泪,一切都是无声。没有人拉扯他起来,都冷眼看着,这一切仿佛商量过的。他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一路上也算是做足了思想准备。他就这样跪着,带着虔诚和愧疚。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逝去的母亲及在场亲人的原谅。”这些接地气、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契合人物身份、处境和特定环境。生动真实,颇具生活气息,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百姓生活的市井百相和人生况味,让读者感到耳熟能详。小说主人公的自惭、内疚、伤感等多重心态,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姑妈终是出手扶起了他,也轻轻地打了他一巴掌。他知道那一巴掌是打给别人看的。姑妈一直待他好,甚至好过对她自己的儿子,怎么舍得打呢。”入微的细节细到极致,刻画出老姑妈对侄儿的痛爱和为侄儿解围的意愿和心态,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弟弟代表亲属在舞台上致了辞。弟弟照着稿子念,念得磕磕巴巴,还念错了两个字。为致辞的事,小爷征求过他的意见。他还是过不了那道坎,就推给弟弟了。小爷也没勉强,甚至有松了一口气的神情。弟弟那爱出风头的个性他清楚,或许他早已向小爷提出要致辞的请求,否则他哪能那么及时地拿出稿子。”他的小心翼翼,他的忍让、退宿,在亲朋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他的父亲和姑妈理解、痛惜并同情他,支持他。但他们还是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这么做。“这一夜的客人都是主要亲戚,姑舅姨之类的。他一一敬酒,有些诚惶诚恐。多是想亲戚们原谅他的不是。他喝白酒,别人多以啤酒应付,也不端杯回敬。小舅更是不正眼瞧他。”还有他的就表弟在葬礼上的种种刁难、冷嘲热讽和落井下石,都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语言和细节,散发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印证着主人公所处环境的生存状态。从细微之处洞穿世道人心。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去作灵魂的探微,去体验某种生命状态。
现实写作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描写方法的客观性。《走投何处》故事情节着眼于细节的丰富性,人物很接地气,有着鲜活的生活灵魂。读者很容易被小说中人物互动的情感和细节描写所打动。作家善于通过人物的互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这种人物刻画方式无疑强化了读者的现场感和代入感。在语言表达上,更有自己的特征:口语化、简单化、平民化。既有灵活轻巧的节奏感,又有展示灵魂的精神厚度。
二、朴素的文体毫无矫饰的文风
杨明志小说的行文风格毫无矫饰,文体朴素。这来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个人经历和社会思考,以及对人性的细微洞察。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自自然然的,他小说的民间叙事所记述的生活也多是比较平实普通的,一般都没有强烈的戏剧化的情节。从小说的时空背景来看,故事虚实相掺,不乏真人实事。阅读中我们冷不丁瞥见似曾相识的侧影,因为作者书写的时代有着他们这一代人自身的经历。
《走投何处》的主人公从农村考学出去,曾经有一个效益很好的单位,本是家庭和家族的骄傲。无奈世事变迁,他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和别人合伙做了点生意,被合伙人骗得血本无归,最后妻离子散。使他在老家失去了地位。即使是一些亲人,如妻儿、弟妹、表亲,也都避之而无不及,甚至冷嘲热讽、刁难、落井下石。这些家庭变故、人情冷暖和沧桑世事,都源自于作者平静甚至有些琐粹的叙述。朴实自然,不露声色、不张声势,寓丰厚于单纯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叙述方式得益于作者长期的农村和基层生活经历。俯身于芸芸众生,民间生活质感的潜移默化,丰厚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渗透,成就锻造了他的叙事风格。
作者选取了葬礼这个带有民俗气息的生活场景,以参与葬礼的相关人物进行故事演绎。正是这种日常的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物,让小说具备了现实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小说反映的虽然只是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个现场,却体现出无比真实的人文环境。面对种种令人无奈的生活现实,亲情有可能被社会地、金钱或其它利益关系所淹没。其中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唯有自知。“守夜是兄弟姊妹轮流的,他主动承担这一夜。父亲挨着他坐着,默默地抽烟,可能想和他说说话,却无从谈起。他也默默地抽着烟,不敢问关于母亲的事情。他知道自己做得太不对了,简直禽兽不如。你妈没怪你,她只怪自己的病不好。她叫你向前看,搞好家庭关系。他鼻子一酸,险些落泪。父亲接着说,你妈说得对,活着的人也要过日子。”以拉家常的笔调、拙朴生动的语言文字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无意为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韵味。透过守夜的细节可以看出,在葬礼上,真真出自内心悲伤的人恐怕只有小说的主人公和其父亲,对其它人来说,隆重而热闹的葬礼只是为亲朋好友提供了一次见面喝酒的机会,或者,为某些人提供了一次发泄和表现的机会。
不难看出,作者在叙述的文字、情绪和情节上始终理智而又克制。这种家庭、婚姻及姻亲关系的传统叙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人文精神。这与时下文学作品的开放式、自由化、快节奏的文学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捷、自由、新颖、速度是否带来阅读的浅显化,或者会降低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杨明志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对文学初心的恪守,是作家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了回归与坚守不变的信念。
三、人性的多元性丰富的人物内涵与层次
很多小说家都希望通过类型化的人物来强化作品的主旨和精神指向,而杨明志恰恰打破了人物单一化、类型化的传统写法。多角度的构筑起具有丰富层次的人物形象。从小说人物关系上看,《走投何处》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人物关系结构的小说。父亲、妻子、儿子、弟弟、妹妹、姑妈、小爷、小舅、表弟以及姑舅姨亲戚关系等,家庭姻亲关系成为人物个人和社会关系叙事的纽带。亲情关系因主人公的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变故而发生了变化和扭曲,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生态。
小说《走投何处》的主人公对于家庭、家族始终心存感念,愿尽所能维系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单位效益好的时候,没少帮家里。老家翻修房子,妹妹出嫁,弟弟买卡车他都尽了力。”。现在他落难了,父亲、姑妈对他的同情与帮助,小爷的圆滑与周全;弟弟在母亲的葬礼上对他的冷落,抢他的风头,逼迫他出丧葬费;表弟的冷嘲热讽、刁难和落井下石,亲朋在葬礼上对他的冷淡和无视。社会现实却告诉他,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出现隔膜,甚至即使是亲情,有时也会不堪一击,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小说人物内心中存在着不同的自己。《走投何处》的深刻内涵在于其揭示了即使在同一阶层中存在着多元的人性以及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念。对于弟妹、妻子、儿子这几个角色,他们虽然自私、功利,充满了市侩气息。但作者没有一味地贬低和谴责,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同情的笔调为他们安排了一个个相对完美的出处或者结局。在杨明志的小说里,有许多对人性阴暗面的书写,但他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对阴暗面的书写和理解并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是直面它的存在。小说中舅表弟是平庸之恶里的势利小人,但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人物出现,也并不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简单体现,而是有利于作者面向社会去把握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站在现代人文立场上,在人物的纠葛中去展现人性。他的小说中大多数人物人性都具有多元性特征。人性难免有很多幽暗之处,但人性中光明和温暖的一面终究会占上风。这些人物命运的背后是作家对人性和生命过程的反思,引导读者去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作家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
杨明志的小说从来就没有放弃对配角或小人物的精心刻画。这些人物的复杂与困境具有隐喻性和代表性,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与层次。他对小说里的所有人物的出场都花费了心血。设身处地为人物着想,惟妙惟肖地进行刻画,让读者如临其境。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他对现代社会的人性有着深刻地洞察。小说《走投何处》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完美,或者说具有残缺美。但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各有个性。真切地表现出了普通人人性的真实状态。有善有恶,亦喜亦悲。个性突出,各具特色。小说中的妻子、儿子这两个个角色,作者在前期作了大量的反面描写,但在小说的后期通过父亲的语言进行了正面陈述:“父亲说,你儿子的事你能摆平吗?你可能不知道现在该有多少孩子打光棍。你摆不平的事只能靠她了。她是急了点,也有些不择手段。可她也没办法呀,你儿子已过了三十,等不得了。还有件事你不知想过没有,她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换亲。她也是付出了代价呀。听胡瓜说,那男人矮矬,脾气不太好,对她也不怎么好。”还有对弟弟、妹妹的补述:“账算下来,他还得拿出一万三。他转了弟弟一万,要给弟弟打三千的欠条。他们都拒绝了,说他承担得够多了。他这才感到了一股久违的亲情味。”这些叙述对前面铺叙的妻子、儿子、弟弟、妹妹的行为以比较温和的方式作了交代。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和细节处理改变情节发展走向,对故事情节发展进行柔性处理。作者似乎在用自己的判断揭示人性的多元性。某些人物的人性即使有光亮的地方,但这些人物仍然要陷入的被道德批判的境地。人物的双重身份和人性的多元性能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代表着平凡、渺小的平民百姓的灵魂展示,给了普通的人,或者有缺点甚至有污点的人同样的生存空间和人格价值。
四、真实的世态人情人间信任和人性的重建
杨明志的现实写作揭示的是基层民众的人伦生活的生命轨迹,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人间信任和人性重建的可能性。作者在小说《走投何处》的结尾并没有与读者预想的那样打一个死结,而是用了相对温暖的叙事收场。通过父亲的语言和儿子的电话,实现了妻子、儿子身份觉醒。这种情节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展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反映了具体真实的社会现实。这种情节处理也充分展现出杨明志对社会现实的积极态度。
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主人公经历了失业、自主创业的失败、母亲也因他的原因而过早离世等变故。现如今,他面对的是亲人的误解和众叛亲离,生活毫无着落。“他去了趟杂物间,从一个旧箱子里取出了一柄三棱子刀。那刀是他白天清理杂物时发现的。钢性还在,只是锈得有些不像样子。他蹲在水井边磨起刀来。”他走无所投,只能选择自我了断。小说的悲剧意绪非常浓烈。但作家并没有让我们对现实、对未来产生绝望。“一转头他看见了父亲,父亲如一棵塔松立在那里,似乎立了很久。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就回来和我一起住吧。多养些蜂蜜和土鸡,多种几亩田,不比你在外打工差。”他还从他父亲口中得知,与他形同陌路的妻子与他离婚,是为了与三十多岁尚未找到媳妇的儿子换亲。现实生活中,为了生存,很多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并非本意。作家对于人的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生动真实的描叙,是其对于人物心理层次的开掘和情感轨迹的追踪,去实现人类自身的情感追求和精神追求,获得精神的解放。
小说结尾:“这时他收到了儿子的微信。儿子说房子不用卖了,对方不要彩礼了。儿子还转来六千元,说是舅舅他们的人情礼,走得急,忘了交给他。他把微信给父亲看,父亲哭了。”作家熟练地通过人物语言表达和和解,实现了小说人物人性的觉醒与回归,也实现了作者自己的写作抵达。留给我们的则是关于家庭婚姻关系和亲情及人情的无尽思考。生活仍然在继续,谁能说黑夜过后,不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白天呢?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杨明志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写作姿态,与当下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持批判立场不同,他的平民立场更加真实鲜明,也更令人感佩。在个人写作情感的处理上,很多都是在揭露和批判中灌注着同情和怜悯之心,试图以此触摸人物性格中的丰富内涵,充满人性的温情。这样的作品,虽然没有大开大阖、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不动声色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生活和人文气息。本来以为会非常沉重,读完却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与力量。把一些令人伤感的事件转化成有温度的文字,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和努力。
《走无所投》以平淡冷静的叙事风格,朴实毫无矫饰的文风,紧紧围绕个体人物、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心理进行细节刻画,使得人性描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小说的价值性和文学性的主要体现。通过生活中个人、婚姻、家庭矛盾的揭示,反映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精神困惑和情感危机。作者通过小说人物在葬礼上的言行举止来构建小说的情节体系和发展,通过结尾的和解来实现人间信任和人性重建,洗礼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唤尘心,洗涤心灵与灵魂。并试图找到一些解决人世间复杂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或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一些借鉴经验和价值。
【注:《走投何处》一文荣获“中华孝文化名城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张世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报刊杂志、文学平台及网站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作品入选多个版本文集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文学评论集《观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