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孝感作家网[官网]!

张世鑫:禀经酌雅 耽吟适性——从《归家》看段凌风诗歌意象之美

发布者:pxqsb 点击次数:537 发布日期:2025-03-04


大雁南飞 落单,民警救助 归队

 

  源于与段凌风的摄影家父亲段家强的故交,在段凌风少年和中学时代我就零星地读到了他的诗歌。诗笔洗练生动,毫无青涩稚气之嫌。我十分惊艳他的诗歌天赋和对诗性的把握能力。小小年纪却有着不小的诗思,意趣、志趣十分高远。他善于用意象与情境共同构建出一种幽深的诗歌意境,放射出一种艺术的美感。我料想他一定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的经历。在段凌风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他的才华,也读到了他的梦想、哲思与深刻。2024年,他顺利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刚好十八岁。在大学里,更是佳作连连,一发而不可收。段凌风的诗风具有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同时又兼有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通俗自然。他的诗歌以律诗见长,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既有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立意清晰。又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于细微处见真实。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学生,能晓畅诗词韵律,无师自通,博古通今,挥洒自如,实乃天赋异禀。

  “自古伤心惟远别”。2024年9月,从未离开父母的段凌风离开湖北老家去山西求学,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和心头肉,他与父母一样陷入了一种惦念与失落交织的复杂情绪之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入校第一学期的寒假将至,他写下了一首思念家乡的诗歌《归家》:“一封雁字到衡阳,遥看天涯意彷徨。数里风云催客返,满空星月照心殇。欲遮残日愁难剪,懒整寒衾念未央。将近归期情愈怯,门前老树可如常?”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段凌风对律诗的结构、意象、声律、对仗等艺术的精准把握。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构建出深邃的意境,辅以巧妙的用典,表达了游子在外求学思乡情切与“情怯”的复杂心境。诗歌以“归家”为主题,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即将踏上归途的忐忑不安,展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情感表达。

  《归家》以丰富而特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怀旧之情。诗中雁字、天涯、风云、星月、残日、寒裘、老树等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伤感而深沉的氛围。雁字、衡阳、懒整等典故的运用,给诗词提供了一种新型诗歌意象,使诗歌语言更加精练,诗歌故事性的历史意象尽量展示,也使诗歌显得既典雅又含蓄有致。读起来文采斐然,内容的丰富性大增,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内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长期以来,大雁一直是诗歌中离愁与归途的象征。“一封雁字到衡阳,遥看天涯意彷徨。”起句即以“雁字”为意象。雁的意象常常被文人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归乡之情。大雁南飞至衡阳,既是自然现象,也隐喻游子的归途。雁字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暗示思归的心情。雁与衡阳的连用是古人习惯用典,历来有“衡阳雁”之说。雁是候鸟,秋来北雁南飞,相传到湖南的衡阳为止。离开与回归,衡阳雁犹如漂泊的游子,被赋予了留恋故园的形象。文人墨客们还把“衡阳雁”这个意象与羁旅故情联系了起来,成为他们的心灵的栖息地。王勃的《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李白的《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好友穆侍御受命离开幽州,将任职于潇湘。为了表达问候,诗人特此作诗,“衡阳雁”在其中也作为了信使的形象出现。

  雁是忠诚的信使,传递着遥远的思念。段凌风在离家求学后把无尽的思念和乡愁诉之于笔端,鸿雁成为消解思绪的意象载体。他在另一首思乡的诗歌中也用到了大雁的意象:“应是依稀寒月光,谁家孤影自芬芳。半壶残酒消长夜,一缕幽情绕古墙。雁字锦书传不到,归舟游子寄何方。感怀更作思卿语,又见梅花入梦乡。”(《又见梅花入梦乡》)鸿雁凭着超人的毅力回到自己的家乡,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思。诗人对大雁寄予了无限牵挂。在这首诗里,思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数里风云催客返,满空星月照心殇。”风云与星月,是自然与人生的隐喻,漂泊与孤独的写照。“风云”象征着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与不确定性,而“星月”则烘托出夜晚的孤寂与游子内心的伤感,成为了照见内心情绪的镜子。风云催客返,既是自然的催促,也是游子内心的呼唤,以自然景象映衬游子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借用了自然现象来隐喻人生的漂泊与归途。风云既是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生无常的象征,这一意象巧妙地将自然与生命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云和月,古今文人都用来怀亲思乡或喻指游子孤客。杜甫《恨月》“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借白云明月,寄托了对亲人的怀念。《归家》中作者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通过风云、星月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有不言神伤之妙。

  “欲遮残日愁难剪,懒整寒衾念未央。”诗句中,“残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游子的愁绪,而“寒衾”则是对游子孤独生活的具象化描写。残月与寒衾,在古诗词中也常有运用。而在这首诗里,残月与寒衾使愁绪与思念的具象化了。“欲遮”和“懒整”两个词组的运用,使意象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浓郁的诗意洋溢其中,巧妙地刻画了作者的心理状态。“懒整”来自唐代文人李义府的诗歌“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作者借用前人的表现手法,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隐秘的心理和情绪,增强了意境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残日难遮,愁绪难剪,寒衾未整,思念未央。这些意象共同构建的意境,折射出游子内心的复杂情感。作者化用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赋予其生命、情感。这些意象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赋予了诗歌现实的意义。用隐喻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内心和主观的情思。其思深沉、感伤,风格独特,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将近归期情愈怯,门前老树可如常?”与王维的诗句“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末?”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疑,作者都是用设问来深化主题的,言简而意丰。老树,是家乡记忆的寄托。以老树为意象,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老树是家乡的象征,也是游子于家乡不可磨灭的记忆。游子对老树的关切,实则是对家乡变化的担忧与对亲人的思念。近乡情怯,诗句“将近归期情愈怯”将游子归途中的忐忑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归期愈近,游子内心的期待与不安愈加强烈。这种矛盾的情感交织,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意境。“门前老树可如常?”以一个看似平常的问句作结,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老树作为故乡记忆的载体,作为传统家园的象征,承载着游子对灵魂故乡的期待。借助发问将情感推至高潮,道出了无尽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老树之上。

  在诗歌传统中,“归家”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母题。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到王维的《山中相送罢》,诗人们无不都在不断地在文字中构建着精神家园的图景。段凌风在《归家》中,用意象群构建了一个自己独特完整的意境图景。从雁字到老树,从风云到星月,每个意象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的叠加,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意境空间,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波动。诗歌通过“遥看天涯意彷徨”和“满空星月照心殇”等诗句,营造出一种彷徨与孤独的意境。游子远在天涯,心系家乡,却因距离与时间而感到迷茫与无助。这种意境深刻反映了游子在外求学时的心理状态;通过“门前老树可如常”与“欲遮残日愁难剪,”等句,形成了家乡温暖与离愁别绪的鲜明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深化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归途的期盼。我阅读过段凌风大量的诗歌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诗歌的痴迷和钟爱的同时,却又耽吟适性。不然,他怎能在吟诗作赋的同时,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他忠实生活,而诗歌是他生命中的精神寄托,也是他思想情感的忠实载体。他把生活喜怒哀乐无不发乎于诗。

  段凌风幼年时期就开始写诗,以其颖悟的天资,禀经酌雅,耽吟自怡。所作诗篇丰韵天然,无斧凿之痕。咀嚼沁人心脾,实为不可多得之才。当然,段凌风毕竟是个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经历所限,他的诗歌的表现范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的诗歌大多出自他的阅读经历和想象,以及身边的感观。如《寂夜随笔》《题德安府》《秋日抒怀》《咏月怀人》《大同古城》《雁门关怀古》《江城子》《云中歌》《过元好问宅》《再读崔颢诗有感》等作品,多为阅读感观、怀古怀远念旧之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事的变迁,诗人那颗少年敏感的心被催生并融入现实。《归家》充分证明他已对生活中的所见之物和生活感受都能触处生春,涉笔成趣而出以自然。如《黄鹤楼醉酒》《在火车上》《银杏叶与瘦肉粉》《木槿花开》《问风》《冬至》《雪》《荷》等等,他已经能够把凡见之物援笔入诗,因景写物,随物赋形,情尽其中。以特有的灵性,从身边事物中发现真味。诗意翩翩,慧笔灵心。

  作者简介:张世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报刊杂志、文学平台及网站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作品入选多个版本文集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文学评论集《观剑》。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委老大院办公5栋4楼   432000
鄂ICP备2024079878号-1   鄂公网安备000000000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孝感作协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方一文化公众号
楚风网,孝感市作家协会
总编微信
Copyright © 2021-2030   孝感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楚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孝感网站建设▪创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