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太阳
一一记重庆援孝医疗队队长万雄
易格滋
1
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43岁的男人一一万雄,在许多年之后,这个乍暖还寒的早春午后,与我说起他的父亲时,依然那么一往情深。万雄是重庆援孝医疗队队长,为抗击新冠病毒,他带领重庆江津区中心医院的15名医生和护士,来到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这里,被定为该市新冠肺炎收治医院。
他柔和的脸庞上,是岁月刻下的浅浅皱纹,我想像生活中的万雄,是个安静的人。许久没有这么晴好的天气了,早春午后的阳光,像一支动人的钢琴曲,欢快地跃动着,浸漫了这座他们临时驻扎的小院。温暖的阳光,在他额头的皱褶里流淌着,试图抹平这张脸上岁月的痕迹,却没能如愿。万雄用那双饱含智慧的眼睛,深情地凝望着这个世界。一缕春风穿过窸窸窣窣的海棠树枝叶,扑到他的脸上,掀起他额前的头发,我忽然有种深深的感动。
“父亲是我的偶像!”这是万雄的第一句话。
有着20年医龄,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为藏南驻防官兵提供过医疗服务,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已是两个儿子父亲的万雄,回忆起父亲时,满脸的崇敬和眷恋。
“父亲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从来就是那么明亮地引领着我。”
“父亲既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说,我们彼此好到没有任何秘密。”
“可是,亲爱的父亲在1992年,我读初中时患了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2004再次心梗。”
父亲被病魔折磨的漫长过程,也是万雄被折磨的过程,他一一体验过父亲的胸部憋闷、悸痛、痉挛、彻夜难眠,病情发作时的大汗淋漓??那种生不如死的万念俱灰,作为儿子,他都不折不扣地和父亲同步承受了。他恨不能把父亲的病痛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是能让父亲稍稍好受点儿。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2007年父亲抛下了他和母亲、家人。那一刻,他的眼前忽然一片漆黑,他感到自己也跟着父亲坠入深不见底暗黑寒彻的深渊。他心中那座一直仰望的巍峨高耸的山峰,也轰然坍塌。万雄说,“父亲去世的那段日子,我差点儿走不过来。”
2
从家门口到江津城里的小学,是5公里,从小学到家门口也是5公里。
万雄父亲服务的企业,被农田包围着,虽说他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但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本质上与农家子弟无异。他所有的小伙伴都是农家娃儿。转眼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要他去江津城里上学,乡村教育资源贫乏,这是不用说的。少年万雄心里纠结起来,去城里读书,一是从此要与他的小伙伴们分开,二是家里的开销会增大,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都靠父亲的那点儿工资。父亲却不管不顾,决绝地说,“儿子,你只管好好念书,一个劲儿上进,别的事情就不用管了,我哪怕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学。”
再见!曾经朝夕相处,一起上山捕鸟,一起下溪摸鱼的小伙伴们。
万雄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苦读,他考入第三军医大学,5年医学院毕业,恰逢千禧年,他步入江津区中心医院,成为一名呼吸科医生。他的新同事和领导,好多都认识他,他们曾经是父亲的主治医师。当年父亲来这儿看病时,万雄总会影子般跟过来。
父亲自然支持他当医生。父亲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万雄原来是要继承父志做个化工专家的,化工一一那可是父亲一辈子的事业啊!但是,为了解除像父亲那种患者的痛苦,万雄在填高考志愿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医学院。
“父亲一生写了很多次入党申请书,直到临退休前,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员。父亲要求我医术上精进,境界修为也要不断提高。2003年,我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
职业敏感告诉他,此次武汉疫情爆发,杀伤力绝不会在17年前的非典之下。不知道为什么,万雄心里从那一刻就暗暗期待着自己上前线。他甚至在心里想像着自己和同事们,马上就要接到通知,拎着行李箱两脚生风,去疫情中心扼住病魔的脖子,把一个个感染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果然!除夕夜正在吃团年饭,通知就来了,万雄兴奋得脸都红了,他把手机屏幕给同是本院神经内科的妻子邱婷看,“我要上前线了!”邱婷看完通知,泪水默默地涌出来。“又要出发!”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他的生命就是为治救病人而存在的。多少年来,丈夫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他的患者,他的微信朋友圈有三百多人,大部分是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他和他的患者朋友,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段,都能开始一段亲密聊天,哪怕是深更半夜,他的患者朋友也会发微信文字或语音过来,向丈夫问这问那,而丈夫总是耐心细致地回复他们。在医院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以致两个儿子都不亲热他。
团年饭吃不下去了。万雄对邱婷说,“你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我要走了。”邱婷咽下所有的话,对万雄说,“你早点儿回来。”万雄起身,抢先去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这个节俭惯了的男人,担心妻子买太好的用品浪费钱,再说到了战疫现场,每天那么忙碌,哪有时间洗涤、晾晒、收折呢?不如买便宜的东西,用几次扔掉也不心疼。
1月26日(大年初二)下午,他和队友们飞驰江北机场,27日凌晨一点多,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在机场大厅,万雄代表医疗队领命,15人全部驰援孝感。
培训两天后,他们进驻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呼吸传染病区。这个医院此前只有一个20多张床位的感染科,是这次疫情爆发临时改造成传染病医院,面对设施和防护装备欠缺,万雄和原医院的同行们商讨对策,必须想方设法补齐防护隔离短板。但这种“拓荒”工作,是没有大块时间去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须见缝插针在保证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去完成。
隔离服,防护衣,口罩,手套,面罩这些基础防护物品本来就不足,十来天就消耗殆尽,原医院的医护们,主动把防护品让给他们使用,万雄看到他们差不多在裸奔,心提到嗓子眼,他害怕同事们被感染。
很快到了一些防护用品,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质量却没保障,一看就是没有行业标准的企业生产,口罩是扫街的普通型,防护服类似于工地上刷油漆用的袍子,紧绷绷裹在身上,走路步幅大点儿,裤裆就撕裂。他的同事把隔离衣对着灯光照,不但厚薄不匀,有的部位竟鱼网般,光亮明晃晃地漏过来,同事点开淘宝查了下,每件28元。高中时代的同学们在他发的微信朋友圈获知,万雄和他的队友们在抗疫中,急需防护物资。
2月10日,由他的重庆一中同学们定向捐赠价值26万元的医疗物资,运抵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
原来早在1月底,万雄和队友们要来湖北支援的消息在朋友圈、同学群里传开,大家看着日趋严峻的疫情形势,都着急想为湖北做些什么。“老同学,你去孝感后,一定要把前方消息告诉我们,看孝感医院缺些什么,我们想办法给补上。”临出发,万雄的重庆同学说。
真是雪里送炭啊!同学们立即行动,第一时间自发组织了捐款,42名同学共捐款26万元。购买的一批雾化器、吸痰管、输氧面罩等急用物资,经过两天周转运输,抵达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
大疫当前,相隔千里的重庆和孝感两地,兄弟般地携手相助。孝感市人民医院的同事说,“重庆医疗队的到来,对我们规范治疗、病人管理、危重症病人救治、院感防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联系家乡人,为我们捐款捐物,他们争时间、抢速度,一边联系物资,一边办理各种手续??”
4
初入病房,队友们心里其实也有恐惧感,他们从各种渠道的海量信息,得知新冠病毒的高感染性,只是谁也没说出口。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常常是隔着两三米距离询问患者的病情,患者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有人甚至拒绝进食,有自暴自弃倾向,病房里除了偶尔传出患者沉重的叹息、轻轻的呻吟,就再也没有其他声音。整个病区死气沉沉。万雄想,一个患者的治疗成与败,与医患的配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呈正相关系。自己是队长,必须带头让队友们彻底消除恐惧心理,与患者交朋友,倾听患者心声,解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惟有如此,治愈才会更有成效。现在首先是要使队友们树立起,让每位患者都能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归他们生活轨道的信心,再是用温暖,理解,耐心去感染患者,让每位患者生起战疫必胜的力量。
万雄立即召开微信会议,在群里,大家互相鼓励,把各自的想法分享出来,队友们很快达成共识。从那一刻起,医护人员挨着病床与患者握手,温暖的手握在一起时,有的患者哭起来。病房里有一对夫妻,从进来起就愁眉苦脸,他们一直担心在家里隔离的儿子,万雄打电话给他们的儿子,告诉孩子不要怕,要相信能完全好起来,他询问对方现在的状态,发烧吗?胸闷吗?吃了什么药,应吃什么药,饮食起居要注意哪些事项,夫妻俩听到儿子在电话里爽朗的声音,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两人脸上阴转晴。他们主动向医护人员讲述自己的身体感受,后来经检查,病灶吸收良好,正在走向康复。
也有让万雄费心费力的患者,这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万雄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20年来,他遇到过各种性格的患者,几乎没有难住过。魏大姐50多岁,经过两周治疗,各项体能指数已恢复正常,但她老说这儿不对劲儿,那儿也不对劲儿。万雄了解到魏大姐没有丈夫,大女儿出嫁多年,孩子忙着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来看望她,小女儿15岁时夭折,她独自生活,无论什么事,魏大姐都是独自扛,长期缺乏关爱,致使她焦虑感很强,她进院时显示右肺轻度感染,经治疗后检查,右肺治愈,专家会诊评估,符合出院标准。但是回到家的魏大姐,不停地给万雄发来语音,说右肺好了,左肺又坏掉了,她要崩溃了。出院前,魏大姐的左肺检查过,是没问题的,好好的左肺怎么两天就坏了呢?万雄同情魏大姐的人生遭遇,耐心地讲解右肺和左肺都比较正常,并开导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心态要积极阳光,多锻炼,每天要吃鸡蛋,喝些牛奶,增强体能,提高免疫力。活着是多么美好。魏大姐在微信语音里“嗯嗯”应答,竟抑制不住地抽泣,一再说,“万医生,你啥时候走?一定告诉我啊,我要来送你。”
2月10日,是刘女士住院以来最高兴的一天,她就要从这儿走出,回归家庭,回归原来的生活道路。当走出医院隔离病区,一种留恋之情忽然让她停下脚步,回首望曾经住过的病房,她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隔着那么远,凭感觉她确定这是万雄在目送她,她记得万雄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慈悲的光芒,曾经那样温暖过她,鼓励过她。她朝着二楼的身影挥了挥手,此时站在二楼,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帽子的正是万雄,几乎在同时,万雄也向刘女士挥起手,叮嘱道,“出院后不要放松警惕,戴口罩、测体温,回家一定要跟儿子隔离啊。”
刘女士想起初进病房时的惊恐,治疗过程中的迷茫,对前路的无助甚至不抱希望,那时正值2月,节令虽是早春,却仍是天寒地冻,加上天气一直阴沉沉,窗外的树枝光秃秃的在北风里摇晃,刘女士的心也是冷如冰雪,是万雄的鼓励与安慰,使她的心复苏,她渐渐燃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病情开始好转,逐渐走向康复。刘女士手捂住嘴巴,咬着嘴唇,怕自己哭出声,一个劲儿点头。万雄提高嗓门说,“你们有任何疑问,随时告诉我。”
刘女士和丈夫因发烧确诊为新冠肺炎,同时住进医院的这段时间,只要是万雄去查房,总会低下头,亲切地问,“还有没有哪儿不舒服?”万医生的话,像春风吹拂夫妻俩冰冷的心,每次见到他,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好长时间,夫妻俩都不知道这位和谒亲切的医生叫什么名字,病友说,他是重庆来的万雄。往后,每次万雄来房间,刘女士总能看到他春阳般和熙的目光,忍不住问一句:“是不是万医生啊?”虽然他穿着防护服,头脸基本上被遮住,但夫妻俩记下了万雄的眼神和声音。
有天查房,万雄得知刘女士还有个十七岁的儿子在家隔离,并且出现了低烧症状,这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万雄赶紧联系刘女士的儿子,让他立即上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胸部CT检查,所幸结果并无大碍。随后,万雄每天除了关心刘女士夫妻二人的病情,还要了解他们儿子的身体状况,并对其进行用药指导??
刘女士在感谢信里写道:“你万忙之中对我家人的关心,让我非常感动,我们一家人会永远记住你??”对刘女士而言,恢复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抗击病毒的信心和对未来生活再出发的力量。
5
3月中旬的太阳已经有了热力,万雄和他的队友们临时居住的院子里,桃花、垂丝海棠、樱花,开得姹紫嫣红,曾经整齐得如绿毯似的草坪,窜出几丛矮矮的风信子,它们爆出紫铃儿般的花骨朵,春天还是来到了人间。曾经猖厥的新冠病毒已经败下阵来,一个个患者治愈出院,新的感染人数经短暂胶着状态,已明显减少,病床渐渐空出来,一张,两张,三张??万雄的心情,就像这个春天里渐次绽放的花朵,一天天舒展开来。夜里,当他忙完所有的事情,有了时间和心情跟妻子、儿子、母亲视频聊天了。
万雄端起杯子喝口水,说,“我忽然好想吃一碗豆花饭,小时候妈妈经常做,很好吃,吃不够。”万雄接着说,“你刚才听到我的手机响,那是江津的患者在问我啥时候回去,有些慢性呼吸病患者,就是认死理,我不在江津这段时间,他们就硬扛着,非要等着我回去给他们看病。”
已在火线上战斗近50天的万雄,倦意还是没被他有意起身走动赶走,一个呵欠到嘴边,被这个坚强的男人硬生生压下去,“明年,我们要去武汉大学看樱花,看了樱花再到孝感,我是怀旧的人,我要告诉儿子们,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两个月,这段历史永生难忘。生活中,我是那样怕拥挤,怕吵嚷,以至多少年来一直想带着妻子和儿子们,去武大看樱花而没成行一一我看到那人头攒动的情景,心里就发毛。可是现在,我特别向往那种人挤人,人挨人的亲热劲儿,那种阳光打在脸上,热乎乎得要融化的感觉,是多么幸福啊!”
21世纪这个庚子年春天,一场史无前例,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在全球打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友爱、合作、担当精神。为切断病毒感染,两个多月封城、封村,人们主动隔离。数万医生和护士,他们舍下父亲、母亲、女儿、丈夫,从祖国各地奔赴武汉及湖北各市、州,他们只有一个愿望一一救人!他们从团年饭的桌子上下来,甚至来不及对亲爱的人说声再见,就拎着行李箱出征。紧邻武汉的孝感,也是抗击新冠病毒的主战场。57个日日夜夜,万雄和他的伙伴们拼命与病毒搏击,与死神赛跑,终于取得抗疫大捷。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吧一一重庆援孝医疗队队长万雄,以及他的队友:李静、宋雪琼(女)、桂天绪(女)、陈宗莲(女)、李燕利(女)、马锐(女)、杨世英(女)、欧建容(女)、罗阳剑、陈玥(女)、王开金、张晓翠(女)、熊艳秋(女)、刘华(女)。